第五百五十章 只用死守,报捷京师

作者:样样稀松 ||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热门小说推荐: 霸体巫师 决战龙腾 诸天万界是这么来的 诸天信条 农家小福女 我能升级万物 破灭虚空 攻约梁山 我在武侠世界当老大 战场合同工

数千建虏由连山关、摩天岭方向逃来,在城外短暂停留后,已经由东面的平夷门进入辽阳城。

郭大靖得到亲兵急报,不惊反喜,命哨探继续监视,随时来报。

在辽东兵力的压力下,连山关和本溪的守军不太可能赶来增援。

合理的解释,就是辽东战场也有破局,守卫两处要点的建虏是败退下来,无奈地逃进辽阳城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辽东兵团的人马很快就会出现在辽阳。拥有了雄厚的兵力,郭大靖就可以展开后续的军事行动。

辽阳南门两城共有九座城门,城外的壕沟不仅阻碍了东江军的直接进攻,还形同枷锁,使建虏出城作战困难重重。

只要重兵封住城门,建虏想出城只能是从城墙缒下来,既形成不了规模,威胁也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在找死。

“有四五万人马,就足以牢牢围困,其余兵力,便可以另开战场,破坏建虏迁民北窜的计划。”

郭大靖睡意暂无,披衣而坐,重新制定起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打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辽阳和沉阳,以及周边的建虏,都在郭大靖的全盘考虑在内。

歼灭辽阳这一大坨敌人,已经足够让毛文龙及东江镇将领们满意,崇祯估计也是龙颜大悦,能睡几个好觉了。

但从郭大靖的角度,还是觉得不够。十数万人马,显然还有很大的余力给予建虏以沉重打击。

建虏以为能用辽阳城来牵制住东江军的进攻,郭大靖岂能让他们如意?

在思考与计算中,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郭大靖感觉到睡意上涌,才打着呵欠,躺下休息。

…………………

深夜静谧,喧嚣了一整天的辽阳城下,难得地沉寂下来。

但与郭大靖一样,城内的奴酋也没有休息,突如其来的“援军”,再次打乱了他们的预定计划。

“满达海抵挡不住东江军的勐攻,丢失威宁营,弃守本溪,向沉阳转进。”

“锡翰担心被东江军合围,弃守摩天岭,赶至辽阳,兵合一处,加强辽阳城的防御。”

这两个消息让奴酋们震惊,急转直下的战局,瞬间成为孤城的辽阳,即将云集的敌人大军,令他们一时失语。

豪格的眉头紧皱,不祥的感觉愈发浓重,笼罩在他的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有那么一刻,他都想马上带着数千精骑,不顾一切地出城逃窜。

“阿济格那边还没传来消息,不必如此悲观。”塔瞻强自镇定地开口说道:“即便辽阳被敌围困,也没什么大不了,本来也有过这样的预想。”

没错,孤城死守,那是预想中最坏的结局。可当真的发生了,却又让人很难接受。

豪格也强自稳定心绪,缓缓说道:“塔瞻说得极是。既然守卫辽阳,自然都有与城共存亡的觉悟。战局虽然不利,但只要能够坚守,转机就会出现。”

他算是想清楚了,现在出城逃窜已不可能。如果锡翰所部还有其它选择,也未必会跑到辽阳这座孤城来。

辽东的敌人正压过来,阿济格所部久无消息,估计也是胜少败多,没准已经逃过太子河,放弃了呼应辽阳的任务。

“早就想到了,多尔衮和阿济格要保存实力,不会为了辽阳而拼力死战的。”

豪格心中怨忿,嘴上却没说出来,免得军心更加涣散。此时只能说鼓励的话,依靠城防努力地坚持,活一天算一天。

“贝勒爷。”巩阿岱躬身说道:“是不是把城外的部队全部撤回,以增加城池的防御。”

现在的城外阵地,除了被东江军占领的南面外,其它的留守兵力不多。

形势已经逆转,敌人的大军很快就会压上来,再与敌人进行围绕阵地的厮杀血拼,显然已不适宜。

豪格颌首,马上就下令,把城外部队全部撤回。辽阳成为孤城,壕沟战的消耗,已经不是建虏所能承受的代价。

“做好将城门彻底堵死的准备,随时能够执行。”豪格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把死守城池当成了唯一的选择,不再期望于出城反击,或是弃城而逃。

全无退路之下,守城的建虏便能爆发出决死一战的勇气。豪格的决定,得到了奴酋们的全体同意。

“与城池共存亡,现在已经不必再想别的。”豪格扫视着众将,沉声说道:“城内的防火措施,还要再加强。只要粮草物资充足,才能长期坚守。”

众将躬身领命,按照豪格分派的防区,各自下去安排布置。

“终于还是到了孤城死战的时候。”屋内只剩下了豪格一人,他坐进椅子,腰背不再坚挺,无力感充满了全身。

…………………

京师,皇宫。

崇祯继续在勤勉地工作,引导着大明向着越来越衰亡的深渊坚定迈进。

放下一本奏疏,崇祯靠进龙椅,微闭着眼睛,轻揉着太阳穴,显出了疲惫之色。

王承恩知机地呈上参汤,并关切地劝道:“皇爷,您该就寝啦,明天再处理公务吧!”

崇祯接过参汤喝了两口,摇头道:“明天还有明天的公务,不能拖延,越压越多啊!”

王承恩苦笑了一声,也不再劝说,躬身在旁侍立。

崇祯一边休息,一边随意地问道:“东江军已经发动数日,也该有战报呈上了?”

东江军发动大决战,毛文龙便呈上奏疏。当然不能说是为了欺骗建虏,也把朝廷蒙在鼓里。

战机成熟,临机决断。就这八个字,足以令朝廷无话可说,令皇帝感到高兴喜悦。

本来平辽就已经提前到了今年秋收之后,现在又提前了月余时间,可见东江军并不是大言欺骗,是真的在践行对皇帝的承诺。

果然,崇祯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命登来巡抚孙元化全力供应东江军所需,又拔调了一批粮草物资,上千匹战马,以示嘉慰。

激励拿出来了,崇祯的急性子毛病又犯了,左盼右盼,就等着胜利的捷报。

王承恩委婉地答道:“想必是还未有战果,或者是捷报正在路上,应该很快就会送到。”

崇祯微微颌首,说道:“希望东江军能不负朕望,今年便能平辽灭虏,明年的辽东便能太平无事。”

王承恩想了想,陪着笑说道:“皇爷英明,今年的辽东不也是太平无事?奴婢看来,万岁全力支持,且不吝封侯之赏。东江军以平辽报君恩,那是肯定的。”

今年确实很消停,这是指辽东而言。建虏被东江军完全压制,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

崇祯除了尽力调拔物资,满足东江军的需求外,还真的没听到什么坏消息。

尽管农民起义军让他糟心,但他依然认为拿着锄头造反的老百姓,只要认真对付,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为了能节省下巨额的辽饷,崇祯比东江镇更加迫切地希望平辽成功。

所以,东江军的提前行动,给崇祯带来的只有惊喜和赞赏。

听着王承恩的恭维,崇祯微微一笑,矜持地说道:“赏罚分明,才能激励士气。若平辽成功,晋爵封侯,朕不吝啬。”

平辽灭虏,不仅关系到大明兴衰,更是崇祯作为明君最好的证明。三朝未靖,在他手中结束,难道称不上英明神武,难道比不过三大征的万历老爷爷?

停顿了一下,崇祯又补充道:“有东江军这百战雄师,何愁插部不灭,何愁民乱不平?”

最凶悍的建虏都能扫灭,被建虏打得西窜的虎墩兔,也不在话下。那些造反的泥腿子,就更不是对手了。

尽管对于东江军的忌惮还在,但两害两权取其轻,崇祯还是认为有东江军保底,这江山还是坐得稳稳的。

当然,如何能让东江军效忠,如何使用东江军,对于崇祯和朝堂官员来说,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慢慢解决吧,崇祯还知道轻重。平辽是第一要务,制约东江军则要往后排。总不能继续压制,让建虏猖獗吧?

攘外必须安内,宁与外贼不与家奴,这样的思想,在现在的大明还没有。

何况,辽镇的不堪,被崛起的东江镇取而代之,也使得皇帝和朝廷不得不依靠东江镇完成平辽大业。

毛文龙或许跋扈,但崇祯不相信他敢造反,不相信他敢作乱臣贼子。

或许,这才是崇祯的底线。历史上的明末,军阀已经不可避免,有很多还是崇祯自己造成的。

比如左良玉,比如吴三桂等等。由此可见崇祯的心理,与末世的封建帝王的垂死挣扎都是一个样子,病急乱投医,一切只为眼前。

王承恩连连赞同,恭维着崇祯的高瞻远瞩,知人善任。三朝未解决的辽东之乱,终于要在崇祯手中得以彻底解决。

除了建虏,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也正在逐渐扑灭,这又成了崇祯的功绩。

正在此时,有太监急报,辽东八百里军情,由监军太监方正化上奏。

崇祯精神一振,有如打了强心针一般,赶忙让太监把方正化的急奏呈上来。

王承恩看着崇祯的脸色,由急切到晴朗,再到发出畅快的笑声。

“好,很好啊!”崇祯放下奏疏,连声称赞,“郭大靖亲自率军充当先锋,一战光复鞍山堡,正向辽阳挺进。”

王承恩赶忙露出笑脸,说道:“恭贺皇爷。东江军首战告捷,直逼重镇辽阳,平辽指日可待。”

崇祯忍不住又笑了两声,起身在殿内慢慢走着,满身的疲惫似乎烟消云散,边走边缓缓说道:“东江军不负朕望,郭大靖果然是常胜勐将。辽阳虽是坚城,想必也不能挡住他们胜利的脚步。”

王承恩连连点头,附和道:“东江军提前发动,想必是准备充分。从兵力上看,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攻打坚城,虽不是他们所长;守城,亦不是建虏所擅长。”

崇祯看了王承恩一眼,笑道:“你未看过方正化的奏疏,怎知攻坚非东江军所长?鞍山堡作为辽阳门户,防御也很坚固,却被坑道爆破轰塌了城墙。”

王承恩确实不知道鞍山堡战斗的具体经过,可又不能去拿奏疏细看,只好陪着笑脸,说道:“奴婢失言,委实是不通军务。不晓得这个什么,坑道……”

“坑道爆破。”崇祯兴致盎然地纠正道:“挖掘地洞至城墙下,用火药轰开城池。多坚固的城墙,也如掀片纸。”

“厉害,真厉害。”王承恩还是不太明白,可却连连咂舌,发出惊叹之声,“鞍山堡如此,辽阳、沉阳应该也不在话下。”

崇祯轻轻摇头,显示着自己的见识,“哪里有那么简单容易。建虏也是有准备的,在城外挖掘绵延数里的壕沟。东江军浴血奋战,才得以接近城墙的。”

王承恩露出感慨之色,说道:“将士们感念皇恩,才会如此英勇。”

崇祯对这个马屁比较满意,说道:“朕要传旨嘉奖。让东江军再接再厉,完成平辽大业。”

光传旨,没有点实际的?王承恩嘴上再次恭维,却有些腹诽。

皇爷别的都好,就是有些抠搜。这也怪不得皇爷,谁让朝廷财政窘迫,让皇爷显得小气呢!

崇祯坐回御椅,微仰着脸,陷入了乐观的思索。

如果今年能够成功平辽,那明年的辽饷就能省下来了。至少,用不着那么多了。

朕是明君,已经给了东江镇很多的优惠政策,想必他们也不会老是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要马要牛了。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辽东一直是需要从内地运粮输饷的。

毛文龙已经作出承诺,平辽之后,只要朝廷继续保持东江镇目前的政策,粮食却是不需要再由朝廷调拔供给。

只这一项,朝廷便能节省大量的物资和钱财。要知道,粮食不贵,可千里迢迢的运费高昂。

“只是平辽灭虏之后,这赏功银怕是所需极多。”崇祯突然又想到了钱财,很是肉痛,谁让他穷呢,衣服都穿有补丁的,吃饭都没有四个菜。

“嗯,或许可以用封官晋爵来弥补。比如郭大靖,听说还有个小妾,再给个诰命也是可以吧!”

作者_样样稀松_其他书: 我真是大昏君 南宋英豪传 逆流伐清 重生一九零二 一个人的抗日Ⅱ 一个人的抗日
相邻推荐: 纯阳仙境跨万界游戏系统神奇宝贝:我乃特性大师贞观泥石流土法造大明穿入维京当霸主铁血小千户重生:话说1984武侠:开局十万西凉铁骑校园寻芳录